|
|
|
2013—2019年,细颗粒物(PM2.5)下降幅度超过50%,碳排放强度下降43%……一串数据显示出着北京市近年来在碳减排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成效。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目标,2020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减碳的经验与成效如何,处在“达峰”节点的北京接下来深度减碳的路径有哪些?
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脱钩
连续6年国考获优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在北京生活的人们最关心、也是最直观的感受。2019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北京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2019 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到 0.5 吨以下,同比下降 4.5%,超额完成下降 2.6% 的年度目标。
在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操操看来,空气质量改善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背后,离不开北京市在顶层制度设计、创新市场机制,以及大气污染物治理方面一系列积极举措的支撑。
比如,在法规制度化方面,北京市将能源、碳排放、污染物进行区县分解与考核,制定了多项地方低碳标准;在能源低碳化方面,北京市进行能源总量控制,推行煤改气(电),发展优质可再生能源;在产业低碳化方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对高排放产业进行限制,引导新增功能和产业发展更加绿色低碳、生态环保。
特别是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北京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稳定的价格。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份,全国7个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北京碳配额约占4.3%,但交易额约占全国市场的近18%。
“在能源转型的驱动下,目前北京已显现出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脱钩的趋势,且正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过渡。”陈操操说。
根据相关数据,2011—2018年北京市经济增长保持在6.5%及以上,年均能源消耗增长仅为1.7%。“2011年以来,北京不仅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高速经济增长,且连续6年在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2019年度温室气体排放同比下降5.4%,超额两倍完成年度目标。”陈操操进一步指出。
结构性减排面临新形势
深度脱碳挑战加剧
据介绍,目前,北京市能源结构已经接近很多发达国家城市,天然气、油、外调电“三分天下”,但能源对外依存度达92%以上,本地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较小,而能源需求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增长。
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最新数据,北京目前已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燃煤总量下降到250万吨以内。“尽管目前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改善空气质量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能源转型的长远角度,北京市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的比例会进一步降低。”陈操操指出,随着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北京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出更高要求。
这意味着,接下来北京要通过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深度脱碳,将面临不小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低碳试点建设稳步推进,与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北京面临的脱碳任务也越来越重。
以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比高达83.1%的服务业为例,由于业态呈现较强的“点散面广”特征,节能减碳管理对象逐步转向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的组织单元,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成本逐渐增加,企业自主开展节能减碳的自觉性将受到较大影响。
“十四五”是深度减排关键期
大数据+电气化或成择优路径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应如何深度推进减碳?
“十四五”即将开局,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这是北京市稳定碳排放峰值、低碳转型发展、培育内生动力和构建市场化机制的关键时期,这对系统减排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对深度减排的路径进行充分考量。
在陈操操看来,首先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好政策方案制定和制度安排,强化目标分解和跟踪调度,基于分区和部门等不同口径分解任务指标,在生态空间、碳汇和处理措施等方面实现京津冀协同治理,并推动法规标准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是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通过经济结构转型,推动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增加本地可再生能源和外调绿色电力。
第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推动落后产能向先进产能移动,积极推进低碳产品和服务认证机制,使企业得到更加便利的碳减排服务。
技术的应用是碳减排的重要推动力。“北京需要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精细化、低碳化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资源环境和低碳发展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陈操操同时指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数据+“绿电”融合下的电气化已成多方认可的有效减碳方式。
就在10月28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致力于发挥电力大数据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围绕绿电进京、机动车“油改电”、家庭消费终端电气化等重点领域,推进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费终端应用比重。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火力发电分会(电机工程学会)
- 火力发电分会(中电联)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
-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
-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
- 中国华电集团发电运营有限公司
- 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 园通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湖北华电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
- 陕西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华电国际邹县火力发电厂
- 中山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新能泰山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宜昌东阳光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扬州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太仓港协鑫发电有限公司
- 甘肃电投张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
- 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
- 国电丰城发电有限公司
- 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
- 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
- 国华绥中发电有限公司
- 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云南华电巡检司发电有限公司
- 云南华电昆明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黄岛发电厂
- 国投北部湾发电有限公司
- 西北发电集团
版权所有©火力发电网 运营:北京大成风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334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2478 本网站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