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安源电厂煤质检验中心获C... [企业新闻]西安热工院《热力发电》入... [电力科技]南方五省区2月全社会用电... [学术交流]广东公司“五学”打好理论...
首页 >> 技术 >> 学术交流
“双碳”新形势下核电如何作为
时间:2023-03-13 08:40:22

         ↓底部

    3月3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年会暨学术报告交流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会议充分总结核能发电分会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安排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来自国家核安全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有关领导,核能发电分会会员单位相关代表共120余人齐聚蜀山,为促进核能发电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我国核电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秘书长王刚在致辞中指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对于我国应对国际国内风险挑战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学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科技社团组织,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准确把握核电发电趋势和历史机遇,在我国能源革命的创新改革浪潮中贡献更大的力量,力争在国内外核技术创新与交流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内涵丰富,“积极”意味着核电在推动能源革命中的战略地位得到确认,将成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低碳电能稳定供给与多能源互补综合利用的强力支撑;“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是核电积极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序”意味着充分利用现有产业能力,科学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保持合理建设节奏,稳步提高核电在我国能源电力结构中的比重。未来几十年,核能将是我国现代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拓展核电的支撑能力,发展核能综合利用以填补化石能源退场后的空位,是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的桥梁和可行之路。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核能具有独特的优势,既可以助力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加速,又有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还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能源结构变革中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秉持安全高效可持续原则,把握我国核能发展新机遇;也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实现我国核能产业自立自强;还应围绕“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好协会学会服务引领作用。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核电运行总工程师郝宏生指出,截至目前,核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已达到5.1%,以国和一号、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为代表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核电工程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通过十余年的攻关,国家电投集团形成了国和系列完整的核能型号谱系以及核电产业链生态,有效提升了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目前,国家电投集团正加快推进核能综合利用,实施了核能供热、海水淡化、制氢、核能小堆等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努力打造“核能+”多能融合、多能互补的发展新跑道、新样板,实现核能产业安全、高效、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陆坤透露,在发展核裂变能的同时,中科院还有一批科研人员在探索另一类未来先进核能技术——可控核聚变能技术。我国核能发展实施“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核聚变能商用是核能发展的最终目标。核聚变能作为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快推动核聚变能开发应用进程,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主任委员、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映荣在会上就核能发电分会2022年工作作了报告。汪映荣表示,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保持每年6-8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预计到2035年,核能发电量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10%左右。在此背景下,作为核能发电的专业学会,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一是按照国家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总要求,推动核电的常态化核准、批量化建设;二是努力提升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全环节控制工程造价和运营维护成本的同时保障核电的安全性;三是着力解决核电“卡脖子”环节,全面实现核电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四是拓展核能在清洁供暖、海洋开发、空间探索、海岛及特殊偏远地区供电、海水淡化、工业供汽等综合领域的应用;五是积极推动数字化核电站、智慧化工地以及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在核能行业的应用;六是积极探索并参与核电产业链落地的课题研究等。

  会上,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设备处处长毛正雄就日前发布的《核能专业发展报告》作了情况汇报。当日下午,与会代表围绕中国核电建设与安全、核聚变发展及应用、第三代核电技术发展等前沿技术专题进行了充分的分享与研讨,紧密围绕核电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重大工程应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共同为推动核电领域技术创新、先进技术应用、助力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贡献智慧。(王茜)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