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安源电厂煤质检验中心获C... [企业新闻]西安热工院《热力发电》入... [电力科技]南方五省区2月全社会用电... [学术交流]广东公司“五学”打好理论...
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细数2024年能源电力十大热点
时间:2024-12-31 09:03:01

         ↓底部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电联新媒遴选出国内年度能源电力十大热点新闻,与读者共同回望能源电力乘风破浪的2024年:

这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指明方向。这一年是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周年,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科技、能源体制改革、能源国际合作成果丰硕,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转变。这一年,《能源法》填补了我国能源领域基础立法空白,搭建起了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这一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取得重大进展,煤电低碳化改造提速,新能源迈入经济性消纳新时代,省级和省间现货陆续转正,辅助服务市场规则逐步完善,配电网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颠覆在即……

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许多深层次的待解问题留给了时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起迎接极不平凡的2025。

0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7月18日,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系统规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为新征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领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而电力作为重要的工业粮食,不仅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也与民生息息相关。电力市场化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决定》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多个方面,对进一步深化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决定》精神来得正当其时,一引其纲,万目皆张,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决定》的科学指引下,只有解放思想、破除落后的观念,才能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要实现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与能源结构的“双重转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决定》,确保《决定》精神在能源电力行业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02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年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是发展的刻度,更是奋进的脚步。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安全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全球能源体系格局深度调整,能源市场震荡波动,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我国积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电力供给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建成世界最大的多元绿色发电供应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建成资源配置能力和安全运行水平最高的世界领先电网。积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电力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跻身国际前列,“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电力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电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发电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水平世界领先,电网装备和运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电力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积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持续释放电力发展新动能,电价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力“放管服”深入推进。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电力国际合作水平稳步提升,参与国际能源治理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全球能源转型的贡献日益突出,电力企业“走出去”取得积极成效。

03我国首部《能源法》表决通过

11月8日,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表决,《能源法》正式通过,全文80条,将于202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能源法》自2006年启动起草工作以来,历时18年,终于得以通过。该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我国包括电力在内的能源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保障整个能源事业行稳致远。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现代能源产业进入创新升级期,呈现出能源系统多元化迭代、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能源供需多极化格局等特征,《能源法》的出台将为实现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而实现总体国家安全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能源法的颁布创造了能源法治“中国模式”,丰富了能源法学“中国范式”。能源法是巩固我国能源安全的基准石,是推进能源领域全面依法治国的里程碑,也是彰显我国能源领域制度自信的宣言书。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贯彻实施《能源法》,将推动能源法治再上新台阶。

04山东、甘肃和省间现货陆续转正

6月17日,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9月5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成为继山西、广东、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转入正式运行的省(区)级电力现货市场;10月15日,省间电力现货市场转正式运行……所谓

“无现货、不市场”,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是电力体制机制变革的重大突破,与计划体制性将电力商品“一股脑”打包核定价格的方式不同,电力现货市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交易的是电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电力现货市场在其中又是其他两者准确定价和正常运行的基础。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也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转正”不是终点,更像是一个新起点,“正式运行”并不代表“无缺运行”,新能源入市的挑战与压力仍然存在,系统调节资源也依旧面临很多待解难题,市场出清价格趋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供需形势,但是为了能与存量规划、运行、价格相衔接,各地在市场设计中设计了大量的妥协机制。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不断在发展中解决新问题,推动市场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

05《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发布

2022年1月,经第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统一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破除市场壁垒,推进适应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市场机制建设。2024年11月29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在京发布。在国家能源局的统筹组织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会同20余家单位共同编制了《蓝皮书》,以12个电力市场规划子课题研究为基础,系统总结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成就,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及挑战,提出了下一步深入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三步走”发展路径以及近中期重点任务。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电力现货市场实践探索全面开花,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交易电量持续上升,绿色机制、容量机制等多元化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开放度、活跃度大幅提升。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仍待解决,发用电两侧市场主体仍未全面入市,“双轨制”特征依然鲜明,导致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市场间交易经济责任、价格形成的动态衔接机制缺位,造成市场主体之间“责权利”不对等。以上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充分正视与解决,关乎电力市场能否由表及里走深走实,以及市场是否能够真正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蓝皮书》首次明确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为我国电力市场的健康、有序、高效发展提供明确方向。

06新能源消纳红线降至90%

5月23日,国务院印发《2024一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发(2024)12号),文件提出,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利用率一词始于2018年,通常被业内看作消纳红线,当时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大幅度增长,为缓解弃风弃光,政府部门发布《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改能源规〔2018〕1575号),定下了平均风电、光伏发电、水能利用率95%的目标。

从95%到90%这一统计指标的改变,绝非“1以内的”小学数学减法题,而是基于我国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改变。截至2023年底,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从2022年底的7.6亿千瓦,连续突破8亿千瓦、9亿千瓦、10亿千瓦大关,2023年底达到10.5亿千瓦,同比增长38.6%,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0%,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如此高的新能源装机,要保证近乎百分之百的消纳率,电力系统的安全压力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在这个意义上,消纳率的松绑,一则体现了因地制宜,二来也是系统最优解的必经之路,新能源将开启经济性消纳新时代。

07煤电低碳化改造行动方案出台

电力系统走向新形态,许多新型主体正在系统中寻找各自的生态位。煤电,作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基本盘”,其重要性较之过去有增无减。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改环资〔2024〕894号),明确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及改造和建设方式,提出新增降碳改造需求,将采用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三种技术路线来实现煤电机组降碳,并明确了阶段性目标、项目布局、机组条件、降碳效果等改造建设要求。

煤电低碳化改造的探索提上日程,这将成为煤电企业要面对的重大考验。低碳化改造涉及技术突破、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要求,将推动煤电以更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引领和驱动上下游产业向高端制造升级。在这一过程中,煤电企业必将面临成本与技术的巨大挑战。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要求煤电面向新的产业形态强链补链,以及与新的商业模式共商共融,煤电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需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08配网投资大时代到来

被喻为电力系统“毛细血管”电力供应最后一公里"的配电网,正在直面用户侧新业态的冲击。狂飙突进的分布式光伏、规模激增的电动汽车、遍地开花的用户侧储能、蓄势待发的智能微网……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电力用户侧最为迅捷地做出了反应:星罗棋布的广大用户正加速创新多元用能模式,“产销体化”的角色转变甚至撼动了传统电力系统发输配用”能量单向流动分配的运行规律距离用户侧最近的配电网,已成为直面挑战的前沿地带,无论是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需求,还是助力终端能源消费变革不断深入,种种现实已表明,配电网革命势在必行。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4〕187号),这是中国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后,国家部委层面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指导配电网建设。8月6日,三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改能源〔2024〕1128号),提出2024年至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是一项重要内容。随后,国家能源局印发《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国能发电力〔2024〕59号)发布,深入推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地见效。配电网重点政策频频,也预示着配网大投资时代到来。

09辅助服务出新规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指出,要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其配套文件明确,“统筹推进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加强市场间有序协调,在交易时序、市场准入、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做好衔接。” 电力辅助服务,好比商家为方便用户获取新鲜食材对生鲜进行充氮保鲜、加冰储运、送货上门,充当着电力系统的“稳定器”“调节器”“平衡器”的角色。电力的电量、平衡功能主要在现货市场发挥作用,调节功能通过辅助服务市场激发潜力,可靠性功能通过容量回收机制体现价值,三个市场相辅相成、互为机会。

从电力经济学原理和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辅助服务市场化机制必须围绕电能量定价机制设计,但是为减少阻力,大部分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地区均未考虑同步推进基于电力现货市场的辅助服务定价机制,仍沿用原国家电监会时期建立的辅助服务系列机制。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不但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总体指导,也要对底层架构进行规范统一,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4〕196号),《通知》既充分考虑了辅助服务市场与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等现有市场机制的衔接,也考虑了当前未开展现货市场地区的辅助服务市场的规范化。

10风电下乡正式启程

距离2021年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整县推进”的开启不足三年,2024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提出以村为基本单位,着力建设一批能够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风电项目。长久以来,按照我国投资管理的相关政策要求,各地的风电项目开发大多采用核准制。光伏发电项目则是从2014年开始由“核准制”变为“备案制”,此次《通知》从国家层面给风电项目开发的“备案制”留出了空间,当前的核准权限层级或将成为后续试点备案的层级。

风电下乡的大旗正式拉起,我国各地纷纷响应政府号召。然而,“沐光行动”殷鉴不远,值得“驭风行动”汲取经验。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各路资本闻风而动,一路狂飙中乱象丛生,造成了如今的“分布式光伏困境”。尽管在推进 “驭风行动”政策时,已经加足“预防针”药量,一再强调自愿互利合作、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就近就地消纳等原则,但是,逐利的资本眼中从来只有利益,建设投资方应理性看待风电下乡的市场前景,审慎评估自身家底,禀赋不佳的没必要硬上,需知“盲目决策一时爽,后悔莫及泪两行”。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