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安源电厂煤质检验中心获C... [企业新闻]西安热工院《热力发电》入... [电力科技]南方五省区2月全社会用电... [学术交流]广东公司“五学”打好理论...
首页 >> 新闻 >> 企业新闻
国家能源集团安徽蚌埠电厂国产给水泵汽轮机技术攻关纪实
时间:2025-08-28 08:44:36

         ↓底部

      在淮河与涂山相拥的工业长廊里,一座银灰色的“钢铁心脏”正在跳动——国家能源集团安徽蚌埠电厂(以下简称“国能蚌埠电厂”)的宽负荷高效给水泵汽轮机。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该厂汽机房玻璃,映照在这台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小汽轮机锃亮的外壳上时,该厂汽机检修主管路通正用听针贴着轴承座——就像中医把脉般,从金属的震颤中解读着设备的“心跳节奏”。

  时间回溯到2025年6月30日清晨,该厂一期集控室内,路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效率曲线,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一天,由科环集团国能节能龙威公司(以下简称“龙威公司”)主导设计、蚌埠电厂协同研发的集团首台国产600兆瓦机组配套半容量给水泵汽轮机——宽负荷高效给水泵汽轮机,正式完成性能验收试验。这不仅是集团火电核心装备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更书写了一段“干”出来的创新传奇——从技术引进到国产化落地,从出力瓶颈到高效运行,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攻坚,从80后技术骨干到00后新生代,三代技术人用“破”与“立”的变革实践,诠释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深刻内涵,为集团“坚持可持续增长 推动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破局:打破技术封锁的突围战

  “国外厂商说,给水泵汽轮机的核心设计是‘看家本领’,最多卖设备,绝不转让技术,要想突破就得自己上。”龙威公司设计人员杨民民回忆起项目立项时的场景感慨万千。

国产600兆瓦机组配套半容量给水泵汽轮机总装场景。

  彼时,国内火电机组给水泵汽轮机普遍使用国外技术设计制造,不仅采购成本高,而且无法更改核心设计,旧技术难以适应新局面,在煤电深度调峰成为常态的当下,原设备“宽负荷效率低”的短板愈发明显——蚌埠电厂原有机组在50%负荷时小汽轮机效率不足60%。

  “必须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集团决策层的决心,化作龙威公司与蚌埠电厂的联合攻坚令。可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

  “龙威公司提供的国产化方案是基础,但如何让它适应蚌埠电厂的实际运行环境?”

  “集团自己设计制造的小机是前景远大的项目,再难我们也要把困难一个个解决掉,让这一事业从我们这起步!”在该厂项目启动会上,时任设备管理部汽机检修主管的魏建群立下军令状。通过开展深度调研、反复讨论后,魏建群带领团队与龙威公司一同开展技术攻关。没有成熟的改造流程工艺,他们共同通过现场勘查一点点摸索;没有可借鉴的改造经验,他们就派出全员参战,集思广益、不断积累……

  然而,自主创新之路充满挑战。国外厂商将核心技术视为“看家本领”,拒绝转让任何技术资料。“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设备管理部热控检修主管杜磊说。前后多达12版的给水泵汽轮机保护逻辑方案,可见该项改造项目之难。“国外设备的热工保护策略我们能吸收精华,但是不能照搬。”为了搭建涉及机组安全的保护跳闸回路,杜磊和机控班班长张斌带领团队仔细研究给水泵汽轮机控制方案,并根据现场实际进行适应性优化,从现场每一根取样管路布置到机组主保护构成,累计进行了36项测量验证和9项计算论证。与此同时,魏建群带领汽机检修班提前“啃”下厚达500多页的设计资料,并在改造前后连续3个月驻守现场,作息时间完全由改造进度说了算,改造期间有任何施工问题,他们都第一时间解决。

  2024年9月20日,集团首台国产给水泵汽轮机终于稳稳“落座”在蚌埠电厂给水泵平台上,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传承:三代能源人的“徽映”初心

  “师父总说过,吃透参数不如吃透现场,图纸是死的,机器的声音不会骗人。”2024年入职的研究生闫勇传至今记得,第一次跟随路通查找故障时的场景。汽轮机厂房就像个蒸笼,但是这位“汽轮机外科医生”连续一个月“钻”在汽机房里“爬高上低”,硬是找到了长度仅2毫米的焊缝漏点,使得凝汽器真空变化率回到优秀标准范围内。“你听,这里的气流声比别处尖一点。”路通的声音传来,手电光在金属表面划出亮线,“记着,数据要算,但更要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这是我的师傅魏建群教我的。”

2号机组小汽轮机大修现场。

  在机组调试攻坚期间,这对师徒创造了连续56小时记录328组数据的团队纪录。闫勇传的笔记本上,除了密密麻麻的参数,还画着路通教他的“听声辨故障”示意图,旁边标着“凌晨3点,2瓦声音发闷,查油膜压力”的小字。

  机组热态启动阶段,团队迎来了最紧张的考验。闫勇传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2024年10月23日,第一次冲转,机组振动值飙升至120微米,DCS系统监视画面上跳动的红色数字像警铃一样刺眼。”路通带着他连夜排查,趴在冰凉的轴承座旁找“堵点”。手指抚过螺栓时突然停住:“你摸,这几颗螺栓的螺纹比别处高一些,是安装应力不均把‘劲儿’憋住了。”

  “不能只看仪表,规则是死的,设备是活的,振动频谱里藏着它的‘心跳’,你得跟着它的节奏调。”路通一边说,一边教闫勇传盯着振动分析仪上的波形,“你看这波峰,就是应力在‘捣乱’。”经过一整夜的连续调整,他们将所有装配螺栓预紧力全部排查一遍,用千分表一点点校准转子的晃度,最终让振动值稳定在25微米的优异水平。当机组平稳运行的轰鸣声响起时,闫勇传在笔记本上画下的那个咧嘴笑的小人,旁边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师傅说,机器顺了,比啥都强”。

  在项目攻坚的关键阶段,蚌埠电厂的三代技术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创新、精益、开放”的工作理念。从80后技术骨干带着游标卡尺丈量每一个部件的较真,到00后新生代拿着平板电脑建模分析的灵活,他们立足于“植根安徽、融入安徽、助力安徽、服务安徽,在安徽发展,在安徽奉献”,让“国能之徽”徽映江淮。

  裂变: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2025年4月22日,改造后的蚌埠电厂2号机组首次满负荷试运行。集控室内,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屏幕里跳动的参数上。测试数据显示,机组在THA、75%THA及50%THA三种工况下,效率分别提升至84.56%、84.68%、80.7%,较改造前提升幅度达11.28%至21.16%,加权煤耗下降2.07克每千瓦时,按年运行4900小时测算,每年节约标煤6396.1吨,减排二氧化碳16757.9吨、二氧化硫54.4吨、氮氧化物47.3吨,显著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这一突破标志着集团公司在给水泵汽轮机领域已具备自主研发生产能力,为保障火电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和技术保障。

图为运行人员在精细调整设备参数

  然而,创新的步伐还未停止。在经过30%THA工况深度调峰考验后,该团队紧接着向20%THA工况深度调峰发起了挑战,目标是让国产给水泵汽轮机在极低负荷工况下仍然保持高效稳定运行。“30%THA工况下,机组仍保持80.1%的效率,远超进口设备的性能极限。”该团队正着手进行一系列改进和试验,将国产给水泵汽轮机的优势发挥到极限。

  站在汽机房内,已是该厂设备管理部副主任的魏建群听着机组的运转声,心中感慨万千。他算了一笔账:年节约标煤6396吨,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相当于种下89万棵树。但比这些数字更让他欣慰的,是集控室里那些年轻而专注的面孔——路通正耐心指导闫勇传分析运行参数,杜磊带领团队热烈讨论着逻辑优化方案,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技术创新的渴望。这支由80后、90后、00后组成的团队,仍在不断探索更高效的运行模式和更智能的控制策略,为下一阶段的技术升级积蓄力量。

  从被迫“跟跑”到主动“并跑”,再到关键领域的“领跑”,这场技术裂变的背后,是无数个深夜亮着的屏幕、沾满油污的笔记本,以及三代能源人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正如魏建群在项目总结会上所说:“真正的创新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让中国技术在世界能源舞台上发出更强音!”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