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告以2017年电力行业热点信息及重点能源信息为基础,通过分析研判,从热度排行、领域分析、关键词分布等方面做出详细阐述,结合案例分析提炼出行业舆情传播特点,并就舆情引导及应对提出了相关建议。
报告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单独摘编,后续将发出,欢迎关注。
一、舆情综述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十九大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进一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7年能源发展改革不断深化,《能源体制革命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能源体制革命的战略背景、战略思路、战略任务,并提出十大重点行动。电改持续完善市场化机制,煤炭有效供给质量提高,提前超额完成本年去产能任务,油气体制改革随着方案出台稳步开启。年底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召开,分析新时代能源发展形势任务,筹划新时代能源发展战略目标和思路举措,研究部署了2018年能源工作。
2017年,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实现省级电网全覆盖,跨省跨区和区域电网改革启动,电改综合试点扩至22家。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电力交易中心组建工作基本完成,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稳步开启;市场化电量交易增速显著。电价结构不断优化。
电网新模式新业态兴起。国网、南网加快农网改造升级,电能替代大范围推进,电网开始转型综合能源服务商,微电网、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等示范工程受到媒体重点关注。
电源发展几家欢喜几家忧。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提速,火电投资降速,煤电企业经营业绩大幅亏损,政策持续推进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工作。水电开发投资持续下降,多家央企转让旗下西南水电资产。《“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等五个规划文件印发,我国首部《核安全法》获表决通过,将于2018年施行,核电安全监管逐步体系化。光伏装机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分布式光伏获得大发展,弃光弃风问题得到缓解,投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引导新能源理性有序发展。
同时,为贯彻落实国企改革“1+N”文件精神,我国能源电力央企纷纷将完成改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中央企业2017年底前全部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国网、南网、国电、中石油、华能等能源企业陆续完成改制工作。
在能源电力改革进程中,也不乏遇阻或受挫。山西电价垄断案开出巨额罚单,其他地区也出现疑似发电企业垄断市场事件或电改交易纷争,电力行业发展隐忧暴露出来。但与事件遥相呼应的,对电力市场的规范举措也在探索中落地实施,如广东建首个电力市场反垄断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本报告将以上引起较大关注的电力行业热点信息及企业舆情信息统一归为电力行业舆情信息,舆情定义为泛指,也包含少量重要能源舆情信息。报告从事件热度排行、分布领域、关键词、倾向性等方面进行解读,对于重点案例尤其是具有传播特点或影响力的热点事件,从舆情演变过程、舆情传播走势、影响节点、点评分析等模块进行详细阐述,为行业宣传及舆情应对提供决策参考。
二、舆情热点分析
1.舆情总体情况
2017年,中电传媒共监测到电力行业密切相关新闻信息69万余条,微信信息5万余条。《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详细关注过其中的1500多条非重复新闻信息,对400余条舆情案例进行了重点解读,包括电力舆情、重点能源舆情等,从中剖析舆情发展过程、传播特点、应对得失,并提出改善建议。电力行业信息月度关注走势见图1。
(来源:中电传媒舆情监测室,下同。)
图1 2017年电力行业信息月度走势图(单位:条)
从月度走势来看,新闻信息走势有较小波动,微信平台相关信息在11月、12月期间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1~5月,舆论关注波动性较小,部分事件引起了舆论重点关注。如,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雄安设立国家级新区,能源企业相继表态支持。5月14~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能源合作也是“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
6~9月,电力需求旺季,舆论关注出现小幅波动。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能源体制革命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能源体制革命的战略背景、战略思路、战略任务。上半年电力供需情况、企业半年报及行业总结类信息引起较大关注。
10~12月,党的十九大召开,能源电力政策出台较为密集,电力国企改革集中发布,新媒体平台影响力愈加增强。凭借移动终端传播优势,微信关注陡然上升。11月8日~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中美签署项目34个,金额最大的集中在能源领域,或超千亿美元。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12月26日,2018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舆情信息传播的发展,与传媒大环境及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有很大关系。电力行业信息传播平台随之愈加多样化,目前门户网站、行业媒体、政府媒体、企业网站基本全覆盖,新媒体在传播中承担重要角色。电力行业、企业的官网网站及微信、微博平等台,形成信息传播的网络+“两微一端”模式,传播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2.舆情信息热度TOP30
舆情热度指数是进一步了解信息传播范围及影响力而设定的参考数值。该排行榜基于对媒体报道量、微信、论坛等数据信息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媒介、区域、影响力等因素为辅助参考,对不同要素赋予一定权重并采用加权算法进行热度排序而成。该算法以10为满分,经过不断调整、完善及实践验证,应用于监测信息排行榜中,为多角度判断舆情热度提供了数据依据。
在整体电力舆情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本报告重点梳理出300条热点信息,这些信息涵盖舆情爆发的常见领域,代表了舆情分布的区域、走势及特点。舆情热点排行TOP30见表1。
表1 舆情热点排行TOP30
从舆情信息内容看,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政策发布受到舆论重点关注,电改进展、电源发展、能源清洁化受关注度也比较高。这些信息传播力度大,不仅是行业媒体关注的重点,也受到传统媒体、门户网站、政府网站、微信、微博的综合关注。媒体对热点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部分主题有大量网民参与。媒体引导、企业回应、网民参与等都对舆情热度有重要推动作用。
其中,“党的十九大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新要求”“雄安新区设立,相应能源规划启动”“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位居前三,热度指数分别为9.51、9.32、9.07。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对能源电力行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能源发展的表述、十九大代表谈能源发展、能源企业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成媒体报道重点,共监测到新闻报道5340条,微信关注2298条。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随后,国网、南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神华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数十家央企表态,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贡献力量,中央能源企业基本制定了相应发展策划,新闻报道量达到4160条,微信关注1900条。
而排行第三的“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是近两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受到国家和能源企业重视。截至2017年11月底,本年度煤炭去产能任务已经超额提前完成,这意味着前两年全国退出煤炭产能超过4.4亿吨,逼近“十三五”目标上限,全国煤矿数量将从2015年的1.08万处减少到7000处左右,2018年有望完成或提前完成去产能任务。舆论关注情况分别是新闻报道3660条,微信关注1000余条。
此外,随着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和清洁能源的高速发展,我国能源清洁化逐步从规划到落地执行,清洁供暖、节能环保、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系列信息也受到舆论重点关注。9月6日,《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点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及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9月19日,《关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政策的意见》发布,提出建立有利于清洁供暖价格机制,扩大市场化交易等价格支持政策,完善“煤改电”电价政策,促进北方地区加快实现清洁供暖。12月,十部门联合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替代散烧煤7400万吨。
3.舆情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单条热点信息包含多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舆论关注的焦点所在。对于本报告梳理出的300条重点舆情热点进行分类分析,关键词分布见图2。
图2 舆情信息关键词分布图
舆情关注点聚集于十九大、能源、电价、电改、光伏、新能源、“十三五”规划等。这些关键词中,能源、电网、规划、会议一般和其他词组搭配出现,如能源会议、能源体制改革、能源规划、能源监管等,舆情信息聚焦于能源行业战略规划以及有影响力的会议、大事。
电改包含范围较广,包括综合体制改革、输配电价改革、电价调整、直接交易、市场化等,这些关键词在热点主题中占有较大比例。2017年,输配电价改革实现省级电网全覆盖,电改综合试点扩至22家,电力交易中心组建工作基本完成,电力市场化电量交易增速显著,电价结构不断优化,引发媒体对于电改的持续关注。
光伏、风电、核电也是重点主题关键词,光伏行业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的大发展成为2017年新能源发展亮点,在媒体及企业间掀起大波澜。核电更加注重法治建设,《核安全法》获表决通过,核电“走出去”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名片。在新能源发展中,价格形成机制也受到较多讨论,光伏、风电平价上网成为趋势。
每个热点信息主题所属范畴不同,报告从宏观及行业领域对热点信息进行主题划分,共将其划分为14个大类,未划入大类的归为其他。不同领域信息量占比见图3。
图3 舆情信息主题分类图
综合看来,热点领域分布中政策法规、能源供需、电力体制改革、电源建设、战略规划等受到较高关注。其中,政策法规以16%的比例高居榜首,包含5月“《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7月“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开始推行”、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核安全法”等。
能源供需信息则将能源行业的供需发展及供需矛盾纳入,占比12%。包括供暖季的“发改委:积极推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程”、6月“青海首次连续7日全清洁能源供电”,以及“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得到明显缓解”等。
电力体制改革占比10%,包含电改中的输配电价改革、综合试点、交易中心组建及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等进展。如,“输配电价改革实现省级电网全覆盖”“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政策确定”“电改综合试点扩至22家”“交易中心组建工作基本完成”等。
电源建设信息占比9.3%,包含各种电源的装机及基建情况等,如“三峡集团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光伏装机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我国发电装机突破17亿千瓦光伏”等。
2017年,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国际能源合作成效显著。核电、光伏继续海外开拓市场,电力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也很常见。11月的特朗普访华,中美签订能源大单,更为中美能源合作打开了新局面。
5.舆情倾向性分布
本报告重点关注的舆情信息中,中性信息占比较大,为61.3%,其次是正面信息,占比29.3%,而负面信息较少,占比9.3%。具体分布见图4。
图4 舆情信息倾向性分布
正面信息多是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发布、行业发展信息,如“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核安全法”“光伏装机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青海首次连续7日全清洁能源供电”“电力需求侧管理进一步加强”等。中性信息多与行业动态、项目进展、会议通知等相关,多数属于信息的正规传达。
负面信息虽占比例较小,但往往负面事件更容易引发爆炸性关注,对行业及企业的影响更大。负面舆情事件按领域分,企业负面事件占比最高为4%,涉及亏损、垄断、违规操作等方面。安全生产负面信息占比2%,涉及热电厂、风电平台运营中发生的安全事故。电源建设负面信息占比1.3%,包括项目违规以及资产转移等。能源供需方面的负面信息占比1.3%,包含受到热议的气源紧缺以及新能源消纳问题等。
三、行业舆情特点
01 行业改革发展更受舆论关注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电力行业表现可圈可点。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在全国广泛开展,基本完成交易机构组建,输配电价改革实现省级电网全覆盖,发用电计划有序放开,市场化交易机制逐步完善,配售电业务加快放开,全国在交易机构注册的售电公司约2600家,8个地区启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东北等地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综合试点为主、多模式探索的新格局。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标志着我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能源集团迈出关键第一步。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扶贫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得到明显缓解,我国取消电价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电力央企完成公司制改革……行业改革发展的大事与大势一直是媒体和舆论追逐的热点,相关新闻报道也较多,而且普遍为正面和中性的报道。
从不同类型的热点舆情占比来看,尽管“政策法规”“能源供需”类的舆情信息占比高于“电力体制改革”类的占比(10%),但从具体内容看,相当一部分政策法规信息,以及占比略低的电源建设、战略规划类信息也多涉及电力行业改革发展。当前,涉及电力行业的改革有多重,包括电力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几大改革,电力供需形势也存在较大变数,一段时期内行业改革发展将继续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
02 多元传播渠道中,新媒体渠道优势日益突出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新兴媒体的传播地位不断得到强化,传播载体已经从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步过渡到移动智能时代。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迅速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传播平台。
相比传统媒体,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充分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形成渠道黏性。基于用户对新媒体的渠道偏好,电力行业企业也日益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
目前,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几乎成为电企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的标配。这些传播平台及时有效传递电企信息、与公众互动,已成为广大电力客户切实感受优质服务,感受电力企业品牌力量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其中,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等部分电企新媒体平台运营有声有色。在2017年12月的第五届中国企业新媒体年会上,该公司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获评“2017年度二级央企最具影响力新媒体账号”,官方微信作品《一起流过汗的才是电网兄弟》获评“中国企业微信年度热门文章榜”十佳,官方微信、微博在新媒体传播、网络舆论引导和突发舆情应急中都发挥出重要作用。
此外,部分电力央企正加快实践新媒体、人工智能在品牌宣传、能源经济、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新闻舆情、供电客户诉求、电力大数据、行业情报等多方信息资源的智能化互通,不断创造“互联网+传播”的新价值。
03 传播环境复杂,传播效果存在较大不可控性
全媒体时代,电力行业重大新闻事件会经由平面、广电、互联网以及移动新媒体集中报道,迅速传递给社会公众,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引起社会关注。之后存在不同媒体和利益相关方出于不同的立场和考量挖掘新闻事件负面内容的现象。
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青海首次连续7日全清洁能源供电等新闻事件即经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期刊以及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各类媒体平台集中报道,迅速被社会公众知晓。
不久,这些正面意义的新闻事件被加入或着重突出“问题”而导致传播效果的多面性。其中,分别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青海首次连续7日全清洁能源供电的新闻报道中,部分媒体和专业人士突出强调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运用路还很长、青海连续7日全清洁能源依赖大电网调峰等问题,尽管这一视角下的问题也有理有据,但并非宣传初衷,恰好说明了新闻报道的有机运动性和传播效果的不可控性。
04 电力行业负面舆情大幅减少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事关国计民生,处于舆论聚光灯的中心。一段时间以来,行业中煤电致霾、谈核色变、特高压争议、弃风弃光弃水顽疾、高官高管腐败、企业负债率高、电价不透明以及农网工程推进过程中的青苗问题、水电工程中的征地补贴问题、突发性停电等问题舆情时常出现,困扰行业健康发展。
2017年,这些负面舆情大幅减少。这一方面在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得到缓解或消除;另一方面在于,电力行业企业日益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行业发声正是非,积极回应舆论关切,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促进行业发展。
05 核电科普与公众沟通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发展核电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然而核电发展并不顺畅,新闻跟帖中充斥着大量因不信任或邻避效应而反核的民间言论,近几年来,核电科普和与民互动是核电行业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2017年,国家出台或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等多项有关核能利用政策法规,其中引入公众决策机制。核电企业继续保持核电科普和与民互动的力度。在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科普日活动中,核电安全科普被纳入,主办方用权威科学澄清错误认识,普及科学知识,为国家实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营造良好氛围。众多核电站以此为契机,与当地科协等部门联合举办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走进核电站体验研学之旅等活动,使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到核电是清洁、安全、稳定的能源,不再谈核色变。2017年5月,已连续举办5年的大亚湾核电站公众开放体验日活动推出新玩法,面向全国征集30对幸运夫妻,到核电基地免费拍摄婚纱照。这是核电站为破解邻避效应,加强与民众沟通的一次大胆尝试,该活动在全国产生较好地与民互动效果。
四、舆情引导及应对建议
1.构建系统化的全媒体矩阵
积极主动发出自身声音,回应舆论关切是舆论引导的先手,因此首先要建设好行业企业自有媒体平台。当前,媒体在加速深度融合,企业在管理好现有企业报刊、网站、微信公号等的基础上,要顺应媒体变革趋势,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全媒体矩阵,为企业发展和网络形象提升保驾护航。
尤其对于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建设,需要顺应新传播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需求,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与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较为稳固的网络关联。同时,也将企业新媒体账号嵌入综合资讯类APP,通过入驻今日头条、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实现信息的分发。并根据不同平台的定位,选择差异化传播策略,扩大企业粉丝群体。
有了忠实的粉丝和手段先进的传播平台,当发生舆情危机时,企业可以及时发出利于自己的正面声音,这些稳固的用户将自发成为企业媒体的延伸——众多的微媒体,起到稀释和压倒负面舆情信息的作用。
2.强化与外部媒体的关系
舆情传播走势受到传播平台、媒体引导、主体回应、舆论推动等因素影响,外部媒体是引爆舆情的前端和影响舆情走势的重要力量。电力企业要重视与外部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回应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正面引导社会舆论,避免恶意炒作,维护好企业良好形象。
为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行业企业建立规范的媒体通气会、媒体座谈会等沟通机制,传递自身信息同时挖掘媒体报道需求,共商宣传策略;建立媒体激励机制,以致谢信或其他可行的形式,激励在本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媒体和记者;建立媒体微信群等线上交流平台,形成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及时发出正确信息,防范新闻信息误解、曲解的发生、发酵。
3.完善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机制
愈加发达的新媒体传播,更加发散,不定向、可预见性差,尤其是基于关系传播、相对封闭的微信传播环境,对舆情监测提出了较大挑战,需要不断完善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机制,提升舆情监测、研判的精准性,为舆情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在人工+信息智能抓取系统相结合的通行监测手段中,关键词的科学设置、搜索范围的限定、干扰信息的排除,可以通过人工设置加以优化,从而提升信息抓取的精准性。特殊事件发生、特殊时期要提高人工监测的强度,避免自动抓取的遗漏或延时。
在实践中,舆情自动抓取系统对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圈发布的信息搜索和抓取能力较弱,需要人工梳理一批易产生负面舆情的微信公众号,掌握其信息发布节奏,利于有效跟踪监测。也由于微信信息的不易抓取,微信平台曝出负面舆情后,一段时间内只在相对封闭的圈子内传播,得不到主流网站的转载。当有关信息一旦被主流网站转载,其不良影响则会迅速大众化传播与扩散。
研判舆情,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舆情信息的内容倾向、首发媒体权重以及信息转载量、评论量等指标的影响权重,划分风险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尽管舆情处置要及时有效,但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一个热点可能很快沉淀,因此对负面舆情也不能过度反应,以免劳民伤财。
4.危机应对中态度积极,言行得体
舆情应对中,态度往往比能力更重要。根据舆情处置方案,需第一时间发声的,要及时发声,表明态度,占领舆论高地。因为信息发布时间的早晚直接影响着民众对企业处理事件的态度和信心,而且,真相缺位造成的“真空地带”可能被各种谣言填补。
真实是速度的基础,作为舆情应对主体的电力企业要懂得在及时发声和“发对声”之间稳妥拿捏。对于较为敏感的信息如事故伤亡人数、事件发生原因等更需斟酌查证后再进行通报。
与公众沟通中重视民意诉求,有针对性回应民意关切,避免自说自话。在突发舆情发生后,要避免官话套话,重点回应百姓最为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同时,在互动中要注意言辞,不当言辞不仅不能缓和事态,反而“火上浇油”,甚至引发次生舆情。
5.危机舆情后重视形象修复
重大舆情危机应急处置后,并非是舆情处置的终点。因为即使舆情处置较为成功,舆情事件也会给舆情应对主体的声誉、公信力、形象带来损伤,也是重大危机事件对涉事主体舆论形象影响的长尾效应。舆论形象的修复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舆情危机处理后,除了对企业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点进行评估、排查,做好舆情应对案例的总结评估,还要通过积极举动主动修复企业形象。一方面要积极做好舆情处理过程中承诺的整改措施,解决舆论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监督措施,最大限度弥补负面及突发危机事件造成的企业形象损失,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火力发电分会(电机工程学会)
- 火力发电分会(中电联)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
-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
-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
- 中国华电集团发电运营有限公司
- 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 园通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湖北华电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
- 陕西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华电国际邹县火力发电厂
- 中山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新能泰山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宜昌东阳光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扬州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太仓港协鑫发电有限公司
- 甘肃电投张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
- 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
- 国电丰城发电有限公司
- 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
- 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
- 国华绥中发电有限公司
- 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云南华电巡检司发电有限公司
- 云南华电昆明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黄岛发电厂
- 国投北部湾发电有限公司
- 西北发电集团
版权所有©火力发电网 运营:北京大成风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334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2478 本网站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