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大亚湾核电站的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到如今“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设备国产化率86.7%;从40年前的“小学生”,到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出口到老牌核电强国,可以说,40年间我国核电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27日,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副总经理谭建生在“中广核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汇”活动现场,谈及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核电事业的变化时,这样说道。
首先,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30多年前,法国和英国共同来到大亚湾,为中国建设首座百万千瓦级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彼时的中国人完全是“小学生”的角色。但在30多年后,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联合,共同建设英国20年来首座核电站。”
谭建生表示,从引进国外技术,到使用自主技术成功开启全球最高端市场,改革开放的40年,中广核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9月29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实现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其次,是核电装备国产化实现突破。据了解,在筹建大亚湾核电站时,当时核电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不到1%,连大宗材料,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仅有调试锅炉为中国生产。此后,在成功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虽然1997年岭澳一期核电站建设仍是外方设备总包采购,但中广核利用中方设备采购分包的机会,有意识地推动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承担核电设备的部分国内采购,一举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30%。到了岭澳二期,两台机组国产化率达到64%。
距谭建生介绍,随着我国核电的规模化发展,核电自主化比例一直在持续上升。从红沿河1号机组的75%,到阳江核电5、6号机组的85%,再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在本次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中广核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联合摄制的十集大型纪录片《改革开放40年·核电风云录》首映式。该纪录片全面展示了我国核电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大亚湾走向世界发展历程。据悉,该纪录片将于今年10月份播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火力发电分会(电机工程学会)
- 火力发电分会(中电联)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
-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
-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
- 中国华电集团发电运营有限公司
- 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 园通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湖北华电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
- 陕西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华电国际邹县火力发电厂
- 中山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新能泰山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宜昌东阳光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扬州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太仓港协鑫发电有限公司
- 甘肃电投张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
- 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
- 国电丰城发电有限公司
- 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
- 国华绥中发电有限公司
- 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云南华电巡检司发电有限公司
- 云南华电昆明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黄岛发电厂
- 国投北部湾发电有限公司
- 西北发电集团
版权所有©火力发电网 运营:北京大成风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334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2478 本网站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