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安源电厂煤质检验中心获C... [企业新闻]西安热工院《热力发电》入... [电力科技]南方五省区2月全社会用电... [学术交流]广东公司“五学”打好理论...
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喜看电力跨越发展,欢庆建党百年华诞
时间:2021-06-30 08:35:54

         ↓底部

1989年国产第一台60万kW机组在安徽平圩电厂投产发电。

l997年在辽宁绥中电厂投产了80万kW机组。

2007年,华电邹县电厂、华能玉环电厂百万kW超超临界机组建成投产,国电泰州电厂投运首台百万k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机组。

2009年底,中国郑重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45%,并将碳排放作为约束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电力行业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与部署,积极推进煤电“上大压小”,加大二氧化硫治理和节能减排管理力度,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8000多万kW;已投运燃煤机组烟气脱硫机组总容量约6.75亿kW,占煤电装机的90%以上;已投运烟气脱硝机组总容量超过2.3亿kW,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同时,火电技术装备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60万kW超(超)临界和百万k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日趋成熟,百万kW超超临界空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自主设计和制造了30万kW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CFB)。30万kW及以上机组已占全国机组的75%以上,大机组发展成为火电主力机组。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运、在建百万kW机组容量居世界第一。

 (三)同步发展电网,实现“全国联网”、“村村通电”。

1981年建成从河南平顶山到湖北武汉的第一条全长595km的500kV线路。

1984年,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辽宁锦州到辽阳的500kV输变电工程投运。

1989年,中国建成了第一条跨大区远距离±500kV直流输电线路——葛沪线。

此后,在普遍建设220kV地区电网的基础上, 又逐步建成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川渝、南方跨省区的500kV电网和山东、福建的5OOkV省网,西北电网形成结构紧密的330kV网络。为确保三峡电力外送,推进全国联网,从1997年开始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同时大力开发西部的水电和火电基地的煤电,向中东部地区输送,实施“西电东送”战略。2009年中国电网规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500kV已成为区域电网和各省级电网主网架,750kV成为西北电网主网架,基本建成了“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我国自行研究开发建设运行的1000kV特高压交流和±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入商业运营。尤其是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全部投产,促成了以三峡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全国联网格局,2011年,随着青藏±400kV联网工程的投运,除台湾外,实现了全国联网。

1998年国家开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投入3800亿元,建设和改造全国2400多县农村电网和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电网。通过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进而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幅度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城市电力市场,提高供电可靠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战略部署,201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国农电工作会议,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全面取消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以省为单位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2006年和2011年分别启动了无电地区通电工程,2012年全国已实现村村通电,部分网区还实现户户通电。回顾电网的发展历程,就是电压等级由低到高、电网网架由弱到强、电网规模由小到大、输电距离由近到远的历史。我国电网发展就是从一厂一个孤立小电网、城市小电网,逐步发展到省级电网、区域电网,再逐步发展到全国联网(未含台湾)的过程。 大型水电、火电、核电基地的开发建设,是推动电网技术升级和互联的主要动力;提高电网安全可靠性和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是推动电网发展的内在动力。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1.47亿kW,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火电装机容量8.19亿kW,占全国发电设备容量为71.5%;水电装机容量2.49亿kW;并网风电装机容量6083万kW;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28万kW;核电装机1257万kW,核电在建机组26台,中国成为世界上在建核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电源结构逐步向绿色发电倾斜。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48万km,变电容量44.6亿kVA,分别比1978年增长5.4、34.4倍,初步建成全国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平台。同时,电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2011年,中国发电量跃居世界第一,2012年,发电量达到4.99万亿kWh,人均用电量达到3676kWh。此时,装机容量、发电量、人均用电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9.1、18.5、13.1倍,基本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的充足供应,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规模、能力、装备水平上均已居世界先进行列。

四、昂首迈入新时代,电力工业走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新的发展阶段,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个新阶段目前还在持续发展之中。

(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改革为主要议题,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对深化能源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框架,推进“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标志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通过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有效推进,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已基本建立了独立输配电价体系;电力交易机构全面组建完成,实现交易机构管理运营与各类市场主体相对独立;售电测放开稳步推进,初步形成多买多卖的市场竞争格局;电力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初具雏形;在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手段逐年提高了新能源消纳水平。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解决了制约电力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促进了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了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指明了能源改革发展方向。“四个革命”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一个合作”即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揭示了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这是“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的具体实施计划。作为能源电力开发建设和供给的主体,电力行业按照《行动计划》的安排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大电力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跨区跨省送电,推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终端能源电气化利用水平。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推动电力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断扩大“一带一路”电力国际合作,持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国电力工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十三五”的规划目标。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能源电力领域发展主要目标包括: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加快壮大新能源等产业;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能源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三)电力工业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鼓舞下,积极推进电力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高质量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展现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1、在电源建设上,发电装机容量从2012年到2020年的8年期间增长了10.5亿千瓦,2013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开始跃居世界第一。重大工程相继投产:

装机1386万kW的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装机840万kW拥有世界最高拱坝和世界最大规模水工隧洞群的锦屏水电站、装机640万kW(单机容量80万kW)向家坝水电站、装机585万kW的糥扎渡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投入商业运行的乌东德水电站,创造了世界最薄300米级特高拱坝等七项世界第一。

方家山2台百万kW级核电机组相继投入商业运行,福建宁德核电站4台百万kW级核电机组相继全部建成。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华龙一号”首堆,116.1万kW机组)、防城港核电站一期(2台108万kW)台山核电站一期(2台175万kW)、浙江三门核电站1号机(125万kW)等重大工程相继投产。中国已基本形成百万kW级核电站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制造国产化能力,从引进到创新的自主三代“华龙一号”走向世界。

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装机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光伏装机总量超过德国位居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

火电60万kW及以上机组容量约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一半,火电供电煤耗下降到305.5克/kWh。中国煤电效率与日本基本持平,总体上优于德国、美国,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世界领先。

全面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成效突出,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均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口径煤电装机容量10.8亿kW,完成控制在11亿kW以内的规划目标。其装机占比为49.1%,首次降至50%以下,电力装机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凸显。

2、在电网建设上,2017年底,包括“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全部投运,使得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新增受电能力大幅提高,直接和间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到2020年底,全国建成投运”14交16直”特高压工程.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应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其上网负荷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电网供需失衡问题,成功进行了江苏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示范工程建设以及储能电站、微电网等探索,在推动建设智能电网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截止到2020年底,电网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79.4万km,220kV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45.3亿kVA。中国拥有全球输电电压等级最高、特高压线路最长、新能源发电并网规模最大的交直流混合电网,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风光互济”的电力供给新格局。全国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843%,其中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49%以上,电网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经过三轮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实施户户通电、井井通电、村村通动力电,实现了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3、在重大技术实现创新方面,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研发,百万kW空冷技术、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世界领先。水电突破单机百万kW全球新高度,水电规划、设计、施工、调度运行、设备制造全面领先。依托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具有四代特征的核电技术已全面启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1000kV交流和±800kV、±1100kV直流输电技术实现全面突破,并建立完整的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2020年6月,世界首个两端改三端±500kV直流工程--南方电网云贵互联通道工程顺利竣工,中国的多端直流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智能电网建设已在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电网调度技术、电力光缆到户等多个领域有所突破。

4、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的深化,以及国企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中国电力企业历经多次重组,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自身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电力企业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把服务经济、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服务体系,推进营配业务融合,实施“互联网+营销”服务等措施,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动力电覆盖工程,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深度参与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开展定点帮扶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台风、冰灾、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奥运会、世博会、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中,确保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人民生活正常用电。同时,压缩报装接电周期,简化手续流程,优化营商环境,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获得电力”指标排名升至2019年的第12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组织,投资、建设、运营境外发电、电网项目,中国电力企业国际经营成绩斐然。电力企业经营规模、发展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截至2020年,在世界企业500强名单中,入围的中国电力企业共有10家。

5、国际合作全方位深化,行业企业影响力显著提升,电力企业实力增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亮点纷呈,在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及输变电等领域全面推进国际化发展,投资菲律宾、巴西、葡萄牙、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电力项目,建立贯穿资金、技术、装备、标准、管理等各环节的电力国际合作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搭建共商、共建、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

(四)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电力强国。

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亿kW, 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2.5亿kW,水电装机容量3.7亿kW(其中抽水蓄能3149万kW),核电装机容量4989万kW,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81亿kW,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53亿kW,生物质发电装机2952万kW。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2020年底的44.8%。2020年我国年发电量7.78万亿kWh,人均用电量达到5365kWh。装机容量、发电量、人均用电量比1978年增长37.5、29.3、19.6倍。详见表2。

表2.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力行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项目    1949年    1978年    2012年    2020年    

总装机容量(万kW)    184.9    5712.21    114676    220058    

水电装机容量(万kW)    16.3    1728    24947    37016    

火电装机容量(万kW)    168.6    3984    81968    124517    

核电装机容量(万kW)    0    0    1257    4989    

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万kW)    0    0    6142    28153    

并网太阳能装机容量(万kW)    0    0    341    25343    

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比重(%)    8.82    30.3    28.5    44.8    

总发电量(亿kWh)    43.1    2565.5    49865    77790.6    

22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万km)    0.06582    2.3207    50.58    79.4    

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亿kVA)    0.0033    0.2528    24.97    45.3    

人均用电量(kWh /人)    7.94    260    3676    5365    

供电煤耗(克/ kWh)    1130    471    325    305.5    

厂用电率(%)    8.28    6.61    5.1    4.67*    

线路损失率(%)    23.35    9.64    6.74    5.60    

 注:带*为2019年数据。

(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电力工业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打破独家办电的体制机制,实施“多家办电”;推进商业化运营,实施“政企分开”;打破垄断经营的模式,实施“厂网分开”;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建立“电力市场”。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电力行业逐步向市场化方向推进,实现了电力规模从小到大、电网网架从弱到强、行业技术从落后到先进、电力服务从粗放到优质,市场化意识日益强化,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解决了全国性严重的缺电局面,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继续呈现总体平衡态势,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力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实现了几代人期待的“电力先行”。

回顾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是一部几代电业职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发展史。中国电力工业从追赶到领先,快速迈入世界电力工业强国行列,已建成一个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结构健全、管理完善、法制加强的电力工业体系,为中华民族实现百年目标提供坚强支撑。作为新中国电力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我们确信:新中国电力建设的成就是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怀下,是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正确制定和实施各个时期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不愧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不愧是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核心力量。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时候,认真回顾总结我们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进程,会更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就没有电力工业的跨越发展。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学党史,坚定信仰;学新中国史,热爱祖国;学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而作出的正确选择。饮水思源,思而奋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和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要求, 在新的征程中为美丽中国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继续努力,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成就和贡献。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