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疆仅有7座电厂到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保障自身用电需求到保供全国,从火电为主到绿电占比大幅提升,70年来,新疆电力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度电,都澎湃着时代的强音。
1953年,苇湖梁电厂投产,新疆电力工业迈入快速发展轨道。进入21世纪,新疆电力工业更是迎来崭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处于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时期的新疆,其用电需求快速增长,新疆电力工业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动力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疆电外送”工程的全面建设,新疆电力工业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上的重要一环。
进入新时代,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后,新疆聚焦“三基地一通道”建设,以绿色转型推动“双碳”目标落实落地,大力推行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元化开发,聚“能”奋进、向“新”发力,逐“绿”而行,扎实做好重要能源资源“上产量、保供应、增储备、畅流通”各项工作,持续释放能源资源发展潜力。如今,新疆电力工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正全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更好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全国能源供应奋勇前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疆仅有7座小型电厂,年发电量97万千瓦时。
1953年
第一座现代化中型火力发电厂投产
1953年12月30日,苇湖梁电厂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这是新疆第一座现代化中型火力发电厂,成为新疆电力工业发展的起点。该厂装机容量为7000千瓦,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1966年,苇湖梁电厂形成5.9万千瓦装机规模,在近20年时间里作为乌鲁木齐主电网唯一电厂,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电力。
1993年,国务院批准该厂“以大代小”实施技改工程。1998年和2000年两台12.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相继投产,该厂总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成为新疆第一家热电联产电厂。热网工程覆盖350万平方米,替代300多台小锅炉,既缓解了供电紧张,又改善了城市环境。
2013年,随着环保要求提升,苇湖梁电厂火电机组关停。
2023年6月30日,作为新疆首个国家第一批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华电北疆乌鲁木齐100万千瓦风光基地项目全容量并网。如今,焕发新生的华电苇湖梁新能源公司装机容量达258.75万千瓦,每年输送绿电约5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7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35万吨。
1955年
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投产
乌拉泊水电站是新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也是新疆水电建设的起点,完全由中国设计建造,装机容量为3×800千瓦。1955年9月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新疆进入现代化电力发展阶段。
1989年
首家风电场落户
1989年,新疆首家风电场在乌鲁木齐达坂城落户。达坂城风电场拥有15台风力发电机、总装机容量2105千瓦,是当时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场。水电、火电、风电齐发展,新疆作为中国能源基地的气象已渐具雏形。
2015年
新能源装机容量跃升为全国之首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新疆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2219.2万千瓦,装机容量跃升为全国之首。其中风电装机1690.6万千瓦,同比增长110.4%;光伏装机528.6万千瓦,同比增长62.2%,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2021年
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
2021年1月,新疆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达到1.03亿千瓦,规模位居西北第一。截至2021年1月3日,新疆火电装机5858.6万千瓦,水电装机710.8万千瓦,风电装机2355.1万千瓦,光伏装机1205.9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绿色”装机122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3.4%。
2024年
新能源成为第一大电源
2024年12月30日,随着第二批沙戈荒项目哈密玉山风电场并网,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大关。其中,风电装机4364万千瓦、光伏装机566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疆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5%,成为第一大电源,位居全国第四,是“十四五”初装机规模的2.8倍。
2025年
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
2025年4月,新疆新型储能总装机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大关,达到1009.7万千瓦/3371.3万千瓦时,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2025年5月,新疆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01亿千瓦,突破2亿千瓦大关。其中,新能源装机达1.12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55.72%。
截至2025年7月底,新疆电网储能装机规模达1241.18万千瓦/4121.0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93.3%,创历史新高。其中,今年前7个月新增储能装机规模598.13万千瓦/1989.18万千瓦时。
从“电灯不明”到光耀全城
——新疆乌鲁木齐电网发展与服务变迁
谢佳圻
一台25马力的锅驼机,1918年在水磨沟畔轰鸣着敲响了乌鲁木齐用电史的序章。百余年后的今天,750千伏主干网架巍然屹立,绵延银线串联起天山脚下的万家灯火。从自治区成立初期的薄弱电网,到如今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配电网,乌鲁木齐电网用70年时光完成了一场照亮千家万户的蜕变。
电网升级:从“头痛医头”到“智能自愈”
1961年1月1日,国网新疆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正式成立时,电网基础仍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前,全市仅有14座变电站和28条35千伏及以上线路。1986年8月25日,乌鲁木齐第一座220千伏米泉变电所建成投运,标志着电网新增重要电压等级。2010年10月12日,乌鲁木齐750千伏乌北变电站成功送电,实现与西北主网联网,电网进入高速发展新阶段。
真正的转变始于技术的系统性革新。近年来,乌鲁木齐供电摒弃“头痛医头”的传统模式,转向全周期规划体系,完成52个网格规划,制定2025—2027年三年改造计划,推动98个网架优化项目和41个政府迁改项目落地。
馈线自动化成为电网升级的“智能引擎”。技术人员采用三段式电流保护技术,将开关定值更改时间从1~2个小时缩短至2~3分钟。1448台具备“三遥”功能的智能开关如同电网的“哨兵”,时刻监测线路状态。迄今574条线路完成自动化改造,改造率从2023年的1.7%大幅提升至58.39%,电网逐步迈入“自愈”时代。
运维革新:从“停电检修”到“无感倒负荷”
电网的强大不仅在于硬件升级,更在于运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合环负荷转供技术的突破是这一变革的关键——它将倒负荷操作从过去的3~5分钟缩短至2~3秒,实现了客户用电“零感知”。
专业化检修与网格化运维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响应效率。乌鲁木齐供电在38个供电所推行中低压一体化运维,将“设备主人制”与“客户经理制”有机衔接,对年度故障超过三次的线路开展专项治理。4支专业队伍各司其职,推动平均复电时间缩短至49.2分钟。
今年6月,和田二街老旧线路改造工程生动体现了这一理念。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商户的影响,施工全部选择在凌晨进行。通过调整3台公用变压器负荷,更换1台变压器,新投入1台环网柜和1台630千伏安箱式变压器,并改造2.3千米低压线路,项目团队以精细施工诠释了“运维为民”的服务理念。
服务提质:从“用户报修”到“秒感速达”
电网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乌鲁木齐供电以“服务高效化、队伍专业化”为抓手,构建现代客户服务体系,让电力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感知”。
基于“电网一张图”开发的“疆电秒感”系统,实现了低压故障的迅速感知和精准定位。今年年初以来,乌鲁木齐供电抢修接单时长同比缩短12.56%,人员到场时长减少8.13%。
多年来,乌鲁木齐供电始终坚持把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用电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0年砥砺奋进,从一灯如豆到万家灯火,从“电灯不明”到光耀全城,乌鲁木齐电网的跨越式发展见证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沧桑巨变。
银线穿梭,灯火可亲,这支坚实的电力队伍将继续守护乌鲁木齐的光明,为新时代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离海最远的地方,成为大海
——记中广核新疆三塘湖风电场场长李大海
刘亚昆
「从草原到戈壁,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对清洁能源的执着。」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上,中广核新疆三塘湖风电场场长李大海用十余年坚守,将自己的名字镌刻成一片“大海”——滋养团队成长、托举清洁能源梦想的精神海洋。从玛依塔斯的风雪到若羌的沙尘暴,他用脚步丈量戈壁,以实干诠释担当,在西北边陲书写着新时代风电人的奋斗篇章。
从内地到边疆:让家乡的风点亮灯火
加入中广核前,李大海已在内蒙古赤峰、山西大同的风电项目积累了扎实技术。2013年,得知家乡新疆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他毅然放弃内地发展基础,带着“让家乡的风点亮万家灯火”的初心,成为玛依塔斯风电场一名检修工。“从草原到戈壁,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对清洁能源的执着。”这是他与“风”的不解之缘。
2013年初冬,玛依塔斯风区“白毛雪”肆虐,气温骤降至零下35摄氏度。刚入职半年的李大海蜷缩在检修车里,望着被风雪模糊的风机叶片——他要在暴风雪前更换D3号风机减速器。“戴三层手套都冻僵,扳手直打滑,但风机重启的嗡鸣声,比奶茶还暖。”
2014年暴风雪救援成了他的“成人礼”:三名同事被困,他在齐腰深的积雪中用人墙徒步五千米传递物资。“第三次救援成功时,大家抱在一起哭,分不清雪水还是泪水。”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干风电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扛得住事。”
凭借韧劲,他从检修岗成长为骨干。2016年,他创新“状态检修+预防性维护”模式,让风机可利用率达区域最佳。“哪有捷径?不过是把休息时间都用在研究图纸上。”
木垒抢装战:绝境中的逆风翻盘
2020年,全国风电“抢装保电价”收官,时任木垒风电场检修主管的李大海面临“生死战”:疫情让工期缩至半年,吊装资源紧缺、设备厂家违约、本地壁垒重重。
“越是艰难,越要向前。”他带队从陕鄂调来吊装资源,组建“驻厂突击队”扎在生产一线,24小时跟踪设备进度,硬是把“旁落”的设备“抢”回来。总包消极怠工时,他任“生产支援突击队”队长接管吊装协调。零下35摄氏度的木垒,他和队员住无供暖板房,啃干馕、裹大衣在车里打盹,为调试在车里连住三天三夜。
并网前验收,他发现13号风机主轴螺栓0.5毫米偏差:“这是重大隐患!”他带技术员在寒风中连续作业16小时纠偏。最终,项目在12月31日前并网,摘得“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实现新疆公司“零的突破”。
若羌大会战:戈壁上的高效协同
202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若羌百万风电项目启动。作为副场长,他面对的是40摄氏度盐壳地、141台风机及400千米线路验收任务。
“环境越苦,越要科学管理。”他强制40摄氏度停工避“毒日头”,备足防暑物资;创新“分区包片、新老结对”,让新员工与老骨干组队攻坚。年轻的齐超杰带大学生徒步复核机位,工装上结着盐霜,却提前10天完成验收。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若羌,他接手平均年龄26岁的“新兵连”,首创“三带一促”培养法,办“戈壁夜校”。新员工高鑫说:“他从不给答案,总引导我们找症结。”如今13人成长为骨干,蔡胜、王尚通更是挑起储能项目大梁。
从玛依塔斯到若羌,他带领团队创1850天安全生产零事故纪录,员工送他绰号“戈壁中的大海”。
如今,他仍清晨绕场巡查,笔记本记满设备参数:“要让每一度电带着新疆的温度,送到千家万户。”这片离海最远的戈壁上,他正带领风电人,将奋斗浪潮汇入绿色发展的时代洪流。
“三个行囊”援疆路
——记华电物资公司援疆干部宋静波
刘琳琳 赵洁薇
「从“输血”到“造血”,从质疑到认可,从荒滩到产业高地,他用跨越山海的坚守,把央企的专业与担当,化作了喀什发展的强劲动能,也让“援疆”二字,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最动人的花。」
“12年央企履历、2个行李箱、1份‘请战书’”——“三个行囊”陪他一起飞越大半个中国,从首都到祖国最西陲的新疆喀什。他就是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挂职喀什市市委副书记的中国华电集团物资有限公司采购管理部副主任宋静波。
角色初转:把“驻村”变成“驻心”
“结对认亲不是填张表,是把自己填进一家人的生活。”宋静波把这句话写在了笔记本的扉页,也写进了图尔逊姑丽·巴拉提全家的生活。
2023年下半年,当中央选派干部援疆的部署传达到中国华电集团时,宋静波毫不犹豫主动报名。到达喀什市,他主动深入基层调研,第一次踏进喀什市荒地乡3村,图尔逊姑丽家两个小孩怯生生地躲在门后,他用刚学的维语和孩子们打招呼,听到熟悉的乡音,孩子们瞬间笑了,那一抹纯粹的笑容让他当场笃定,这个“亲戚”他认下了。认亲后的第三天,宋静波就把走访时记下的困难清单,逐条梳理成“任务清单”,件件落实。每周六上午,也成了宋静波雷打不动的“家访日”。
“宋书记带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带我们看到了未来。”图尔逊姑丽常对着邻里念叨,言语里满是感激。
教育援疆:把“黑板”变成“灯塔”
“扶贫先扶智”这六个字,一直刻在宋静波心里。当他踩着尘土走在偏远村落,望着透风的窗户、斑驳的黑板,还有孩子们眼里既渴望又怯懦的眼神,这位从央企来的援疆干部,心像被什么东西紧紧揪了一下。他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扶智”绝非简单地建几所学校。他主动对接中国华电乡村振兴团队,申请华电集团援疆资金,大幅提升当地区域办学质量,上万名学生直接受益,教育的“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喀什的每个角落,让喀什的孩子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
三年期间,华电预计投入8600万元,在喀什市捐助建设学校。夕阳下,崭新校园里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映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宋静波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教育援疆的成绩单,更是内地与边疆心连着心的证明。
实干破局:把“输血”变成“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力新疆长远发展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初到喀什的宋静波这样说。
他肩负着科技与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督办、改革推进、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四大领域的重任,而空天信息产业园的建设,像一块沉甸甸的“硬骨头”。前期规划要从一张空白的图纸开始。他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用真诚打动企业,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短短两年时间,宽敞的道路纵横交错,算力中心大楼巍峨矗立,电力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更让人振奋的是,10家企业先后入驻园区,6家卫星测运控企业带来12.3亿元投资,4家算力企业投入78亿元,21000P的算力建设规模,让喀什的数字经济从“零”起步,一跃成为新疆新兴产业的“新名片”。
从“输血”到“造血”,从质疑到认可,从荒滩到产业高地,他用跨越山海的坚守,把央企的专业与担当,化作了喀什发展的强劲动能,也让“援疆”二字,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最动人的花。
从边远孤岛到联网连心
——新疆库车电网70年赋能旅游发展与民生巨变
张怡文
在新疆龟兹古城,晨光中的馕坑飘起第一缕炊烟,巴扎的商铺点亮温暖的灯光,孩子们在灯下安静地书写——这些被光照亮的日常,正悄然见证着一段历史。今年,时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一张坚强智慧的电网已无声织就于城市与山河之间,为这座千年丝路明珠注入着时代的能量。
七十年来,从油灯烛火到银线穿云,从边远孤岛到联网连心,电力的变迁一如这片土地发展的缩影。2022年6月,随着大龙池至铁力买提达坂输电工程正式投运,电流穿越崇山峻岭,成功抵达终点。从此,铁力买提彻底告别无电历史,每一个角落都被稳定而明亮的灯光点亮。
天山深处亮起“长明灯”
库车大小龙池景区位于天山深处,是“独库公路”上的两颗高山湖泊明珠。随着独库公路成为热门旅游线路,景区游客量迅速增长,电力供应不足问题日益凸显。
2021年8月21日,随着调度人员一声令下,35千伏大龙池变电站1号主变断路器顺利合闸,阿克苏库车大龙池35千伏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天山深处的库车大小龙池景区通上了长明电。
阿克苏库车大龙池35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增变电容量0.63万千伏安,新建38千米35千伏线路,并完成16千米10千伏配套线路建设。该线路向南延伸至库车库如力村,向北直抵铁力买提达坂。项目投运后,彻底解决了库车大小龙池景区及G217国道沿线长期存在的供电难题,全面满足了区域旅游开发与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夜幕降临,天山深处的大小龙池一改往日沉寂。牧民家中电视声响起,民宿灯火通明,G217国道旁的观景台也亮起了灯光。这条翻越天山的电力线路不仅带来了光明,更带动了发展——稳定供电让景区年接待能力预计提升40%,沿线农牧民收入有望增长30%。如今的大小龙池,正沿着电力银线铺就的发展之路,在天山深处焕发新的生机。
古城街巷焕发“新活力”
灯火通明的夜市,人声鼎沸的广场,川流不息的人群,一幅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正在龟兹古城徐徐展开。
为进一步提升古城整体风貌与民生保障水平,库车市政府投资实施老城区改造升级工程,如今,“空中蛛网”已成历史,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此项改造工程对老城区主要供电线路实施电缆入地,这一举措不仅彻底清除了盘踞空中的杂乱线缆,让天际线回归清朗,更极大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总计8座新建开闭所与19座新建箱式变电站的成功落成,构成了更为坚强、现代化的配电网架,将稳定、充足的电力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街区每家每户。
如今,漫步于龟兹小巷,古朴的街区风貌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游客在整洁、安全的环境中深度体验龟兹文化的独特魅力。
绿色动能激活“新脉动”
随着全域旅游的蓬勃兴起,库车市乘绿色出行之风,织就了一张贯通城区、交通干线与景区的充电服务网络,曾经排队加油的奔波,已被“扫码即充、速满即走”的轻松体验所取代。吃一碗面、逛一条街,爱车已悄然电力满格。这种从“续航焦虑”到“充电自由”的转变,正是库车电力进步为民生写下的温暖注脚。
运维保障,同样高效贴心。智能平台全天候守护设备状态,城区2小时、景区4小时快速修复故障。工作人员频繁走访站点,让技术有温度,让服务更贴心。
七十年来,新疆电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农村供电可靠率已达99.77%,电压合格率超过99.85%,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大幅提升。电,正在悄然改变农牧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也为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注入持续动能。
未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和文旅融合进一步深入,库车电网将继续肩负使命,为龟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加可靠的绿色动能。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火力发电分会(电机工程学会)
- 火力发电分会(中电联)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
-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
-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
- 中国华电集团发电运营有限公司
- 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 园通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湖北华电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
- 陕西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华电国际邹县火力发电厂
- 中山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新能泰山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宜昌东阳光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扬州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太仓港协鑫发电有限公司
- 甘肃电投张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
- 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
- 国电丰城发电有限公司
- 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
- 国华绥中发电有限公司
- 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云南华电巡检司发电有限公司
- 云南华电昆明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黄岛发电厂
- 国投北部湾发电有限公司
- 西北发电集团
版权所有©火力发电网 运营:北京大成风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334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2478 本网站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使用